报告时间:5月12日15:00--18:00
报告地点:物理楼A311
主办单位:物理与电子学院
欢迎光临!
报告1:钙钛矿发光/光电器件中的光谱调控,宋宏伟,吉林大学教授,时间15:00-16:30;
报告摘要:金属卤素钙钛矿材料作为一种新型的半导体材料,具有大的吸收截面、载流子扩散长度长、高的发光/光电转换效率、高的色纯度以及可调的能带等优势,使其在照明显示、太阳能电池、光电探测器等光电领域展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该报告结合作者的科研经历,展望了钙钛矿发光-光电器件未来的发展机遇和挑战,聚焦该领域前沿“痛点”和“难点”,以“光谱调控”手段为出发点,树立自己的标签性工作,推动钙钛矿发光-光电器件研究的可持续发展。
报告2:近红外光控多功能光学材料的生物医学应用,林君,中国科学院长春应化所研究员,时间16:30-18:00。
报告摘要:随着纳米医学的发展,以纳米材料为基础的光控释放系统在药物递送、生物传感、光控开关、光控基因表达及癌症治疗等方面有着广泛应用。然而紫外光作为大多数光敏剂的激发光,其组织穿透能力弱和对生物组织伤害高的缺点,使得光控系统在生物应用中受到极大限制。上转换荧光纳米材料(UCNPs)由于其能够将近红外光转换为可见光或紫外光的独特能力备受研究者的青睐。UCNPs通过控制所掺杂的稀土元素种类来控制发光光谱。除了激发光组织穿透能力更强,生物组织伤害更低之外,UCNPs还具有低信噪比,与长发光寿命、高光稳定性、发光光谱可控及低生物毒性的优点,使得UCNPs在纳米医学中得到了快速发展。本报告主要介绍基于UCNPs的近红外光控多功能光学材料在生物医学上的应用及展望,以推动光学材料在生物医学应用研究的可持续发展。
报告人简介:
宋宏伟,吉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集成光电子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9)、吉林省第三批省管高级专家(2011)、领衔的“微纳信息材料与器件创新团队”入选国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2017),第四批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018)。现担任中国颗粒学会发光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物理学会发光分会委员、中国稀土学会发光专业委员会委员,<Nanomaterials>、<Journal of Nanosciences and Reports>、<Scientific Report>、<Current Chinese Science>、<发光学报>等学术期刊编委,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 国家自然科学奖会评专家。主要从事稀土发光材料、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研究;代表性成果:首次实现了钙钛矿纳米晶中稀土离子的掺杂,获得了量子效率接近200%的量子剪裁发光材料,利用其作为荧光转换层应用于晶硅电池,使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提高3-4百分点,相对提高20%,为Science亮点报道, 并被评价为近年来最激动人心的工作之一。 迄今在Adv. Mater., Adv. Energy. Mater., Nano Letters., Light: Sci & Appl等国际重要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360余篇,撰写英文专著2章,累计SCI他引12000多次,H因子为60,2014-2020年连续入选中国高倍引学者榜单。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吉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自然科学二等奖等学术奖励。
林君,中国科学院长春应化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稀土学会理事,中国稀土学会发光专业委员会主任, Frontiersin Chemistry 杂志副主编,Scientific Reports、Nanomaterials及中国稀土学报 (中英文版)和发光学报编委。1989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化学系,1995 年在中科院长春应化所无机化学专业获博士学位。1996-2000 年分别在香港、德国和美国做访问学者及博士后。1997 年获得德国学术交流中心王宽诚奖学金;2000 年4 月回国工作;2002 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4年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007年入选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15年当选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2017年入选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自2000年回国以来一直从事纳-微米结构发光材料的控制合成、形态结构和性能调控及其在显示照明及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在各种稀土发光材料的形貌控制合成、发光薄膜及其图案化技术、FED及LED发光材料、多功能稀土上转换发光材料在生物成像和药物控制传递与释放等方面做出了具有原始创新和国际影响的研究工作。2014-2020连续入选“汤森路透(科睿唯安)全球材料及交叉领域高被引科学家”名录。 至今已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如Chem. Rev.、 Chem. Soc. Rev.、 Mater. Today、J. Am. Chem. Soc.、 Adv. Mater.、 Angew Chem等上面发表学术论文700 余篇(其中IF>10 超过100篇),截止目前这些论文共被他人引用50000余次 (H指数= 120);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8项;作为负责人承担科技部973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重点项目及国际合作项目。 2009年和2014年分别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吉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等。